-
-
- 2023-03-18
- 2023-03-15
- 2023-03-14
- 2023-02-16
-
-
- 2023-02-05
- 2023-02-05
- 2023-02-05
- 2023-02-05
- 2023-02-05
- 2023-02-05
-
- 2023-03-27
- 2023-03-15
- 2023-03-06
- 2022-11-18
- 2022-11-07
- 2022-11-04
-
- 2023-03-22
- 2023-03-14
- 2023-03-14
- 2023-03-14
- 2023-03-06
- 2023-03-03
-
- 2022-10-26
- 2022-09-16
- 2022-04-20
- 2022-04-20
- 2022-03-11
- 2022-02-10
- 2022-05-23
- 2021-12-23
- 2021-12-23
- 2021-11-08
- 2021-09-30
- 2021-09-23
-
-
- 2023-03-28
- 2023-03-21
- 2023-03-16
- 2023-03-16
- 2023-03-10
- 2023-03-06
- 2023-03-03
-
【学好身边人】医者仁心 大爱无疆——师父李伯藩二三事
“伯藩么最憨不过了,连傻子都不如。真是个死脑筋,一天那么多的病人,每个病人以5块钱计算,早就苦得几百万了,伸伸脚也得,缩缩脚也行,多安逸。何必象现在这样一天守到晚,真是黄鳝脑壳死不花呀!”这是师父李伯藩同事文启斌在《我的同事李伯藩》中引用一位宾川人的话。
的确,师父李伯藩今年已经82岁高龄,一年360天,16年免费义诊,且乐此不疲,一般人看来,实在是“最憨不过了”, “真是个死脑筋”。究竟师父图什么?名誉?利益?都不是!师父这样说:“我把他们的病医好后,他们重返工作岗位,这是我最大的幸福,最愉快的事。”爱看病,爱中医,爱事业,已深入师父骨髓,这是我从2016年7月8日正式拜李伯藩为师起,从师父身上得到的切身感受。
医者仁心,福泽苍生,从医七十余载,师父李伯藩用崇高医德和精湛医技的大医情怀,坚守着生命至上的神圣使命,以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,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。
在此,我向大家分享师父的三个故事。
故事一:巧拜名师,钻研医术
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某个早晨,昆明某大医院名中医诊室,一个三十多岁的已挂号的患者,把自己的排序不断推后,让后来者先看病。自己却站在名医后面,认真观察名医看病。眼看下班时间就要到了,其他病人也没有的时候,这个患者才说自己不是病人,而是一个宾川的基层中医,因仰慕该名医,又无缘认识,故用患者身份来偷学名医临床经验。名医听后,哈哈大笑,破例认下这个徒弟。这个徒弟就是我的师父李伯藩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恩师或者通过别人引荐,或者用挂号看病的方式,几乎把昆明各个大医院的中医名师观摩学习了一遍。
师父为何如此痴迷中医?这跟师父的家庭出身有关。师父出生于宾川县名中医世家,自小受家人及周围环境的影响。师父李伯藩的奶奶在他记事时,就经常给他讲一些医学救人的典故。因此,师父十二岁即开始医学启蒙,跟随奶奶抄中医处方,少年时代即零距离感受传统中医的神奇功效。年龄稍长,跟随父亲李子宽学习中医。十八岁参加工作,在宾川县医院当中医学徒。二十七岁,因勤奋努力,被组织以家传师承学员身份,选派到云南省中医研究班进修。师父虚心学习,博采众长,不满足于家学,才有了巧拜名师的故事。八十年代开始,师父重点研究疑难杂症和各类肿瘤。师父殚精竭虑,用经典指导临床,以独特的诊疗思路,开创了肿瘤和疑难杂症的新思路,取得了明显效果。每年,大量患者慕名求治,医德医名在国内外广泛传播。
故事二:零元院长,艰苦创业
1982年11月的某天上午,宾川某银行大厅,县中医院出纳提出了开户申请,因账户上没有一分钱,没法开户,惊动了行长和院长。院长李伯藩告诉行长“我们刚刚才拿到上级批文,还没开业,一分钱都没有,所以我才来找你。”意思是请行长通融一下无存款开户。行长却说:“李医生啊,你也是个知名人士,咋个会干出这种荒唐的事情,一分钱都没有我咋个给你开户嘛?”
师父为什么有如此决心和热情创建中医院呢?一是源于父辈的希望。师公李子宽常对师父说:“伯藩,要让人们知道中医是人类生存和兴旺的关键,一定要将中医发扬光大!”师父牢记父亲的话,立志在宾川建一所中医院。二是适逢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好机遇。1982年,国家在衡阳召开卫生工作会议,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春天到了。师父李伯藩通过学习会议精神,心中倍感喜悦。师父主动找到了当时的县委书记王家明,说了中医的种种好处和创建中医院的想法。
师父李伯藩说完后,王书记为难地说:“伯藩啊,你的工作热情,让我很感动,不是我不支持你,可县里现在没钱呀,我这个20多万人的当家人也有说不完的苦衷啊。你也清楚,这几年我们宾川遇到了连年大旱,农业减产,财税减收,国家调拨了救济粮,全县人民正苦度灾荒。”
听完王书记的话后,李伯藩回答说:“王书记,我理解你的苦衷。我不要县上的钱,只要你批准我们建中医院。我们自己想办法就是了。”
经师父多方努力,宾川县中医院于1982年11月24日正式成立了。宾川县中医院就凭着一块牌子,几间旧瓦房,18名职工,零元存款的账户,开启了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。
师父李伯藩成了宾川县中医院的第一任院长,一个账户上没有一分钱的医院当家人。
“节约一个铜板,办成两件实事”,这是师父李伯藩院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担任院长15年间,师父没有用公款吃过一顿饭,上级来人,他请到家里去接待,他到龄卸任时,医院账户上的公款接待费用均为零。艰苦创业的精神,成就了宾川县中医医院的高速发展。如今,医院建起2万多平方米的门诊楼和住院部,建成了多学科综合的现代化中医医院,成为了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、国家第二批“治未病”预防保健试点单位。
故事三:弘扬家规,坚持义诊
义诊是师祖李东美立下的家规。从师祖父母清朝末年到宾川行医之始,每年农历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,诊所都无偿为患者看病,并免费送药,年年坚持。师祖李东美1929年因救治疫病病人不幸感染去世,义诊家规一直坚守。师公李子宽正式在县医院上班后,仍然利用下班后时间和节假日坚持为病人义诊,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86岁高龄去世,几十年如一日,从来没有懈怠过。“伯藩,要记住,当医生要以治病救人为主,不能为了钱。对穷人要多关心一点,对他们态度要更好一点。”父亲李子宽临终前的这句话,一直是李伯藩的人生信条。
师父说:坚持义诊是“家规”,即使再苦再累也是幸福和快乐。2017年夏天某个星期六,晚上九点,师父带着我陪昆明来的亲戚吃晚餐。这天很特别,因为这天总共看了四百多个病人,比平时多看了一百多个;一个在昆明住院的白血病患者,通过师父的昆明亲戚请师父远程诊断,服七天中药后,持续二十多天的高烧退烧了,今天师父亲戚带领患者家属特意来当面致谢。晚餐简单,气氛热烈,患者千恩万谢,师父很高兴,破例喝了点白酒。义诊不收一分钱,工作到这么晚,确实辛苦,但是师父却非常开心。
从师父2006年退休算起,他已为近百万名患者排忧解难!即使按开一张处方9元钱的基本诊疗费计算,也有近千万元的收入,但他却分文未收。
师父李伯藩医治了这么多病人,从不收取病人送给他的钱物,师父说:“我这人没什么爱好,就爱看个病。再说,对农村家庭来讲,用挂号费的钱又可以抓一付中药。”一次,一位中年妇女把红包硬塞给他说:“李医生,我麻烦你5年了,就是辛苦费你也该收一点,你不收,我心里不好受啊!”李伯藩说:“你知道的,我从来不收病人的钱。”多年来,他拒绝了昆明、大理一些单位的高薪聘请,拒绝了一些乐意出资与他合办医院的劝说,就连国家给他的奖励他也不要。2002年,大理州政府把一份《大理州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业技术人员呈报表》发给他,儿子见他忙,便把表填好后告诉他:“爸爸,表格我替你填好了,你看看。”李伯藩说:“国家给我的工资够生活就行了,退回去吧!”如此胸怀留给人们的是挥之不去的心灵的震撼!
慕名求医的人有高官富人,也有普通百姓,师父都一视同仁。曾找师父看过病的杨先生感叹说:“我见过不少所谓名医,看一个病人要收数十元、上百元的诊断费,还要高价卖药。两相比较,像李老这样的好医生,真是当世少见!”
师父怀着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执着,对世代义诊家规的坚守,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诚,且乐此不疲,为我们做出了表率,成为了我不断努力的标杆。作为徒弟,我为有这样一位医者仁心、服务人民的恩师而骄傲,为有这样一位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优秀共产党员而自豪。
跟师六年,耳闻目睹师父精湛的医术,高尚的人格,也深切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;临床渐长,更觉自己学识不足,医技粗疏,医道尚浅。因此,唯有刻苦学习,认真跟诊,练好内功,不断领会师父医术医德的精髓,扎实提高临床水平,才能笃行医者仁心的理念,更好地服务患者,造福人民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会像师父一样,精研医术,勤修医德,无怨无悔,努力做一个德艺双馨的行医者。
文:州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 普映授